第一次在顯微鏡下看到直徑不到頭發(fā)絲十分之一的微孔時
,我整個人都愣住了。那些排列整齊的小孔像極了科幻片里的外星密碼干這行的老師傅常說:"微孔加工就像用繡花針給螞蟻做西裝"
有意思的是
,這種精細活反而離不開"笨辦法"。有次我去車間,正趕上老師傅在調試設備。他邊擦汗邊嘀咕:"這玩意兒比伺候月子還費勁。"原來要在0.3毫米厚的鈦板上打500個通孔,每個孔直徑必須控制在20±2微米——相當于在A4紙上用針尖戳滿等距小孔,還不能把紙捅破。后來他們硬是靠著手動微調機床轉速,配合三四種不同冷卻液輪換沖洗,折騰了整星期才達標。你們知道嗎?現(xiàn)在連炒菜鍋都用上微孔技術了
。某品牌推出的"會呼吸的鍋蓋",內層密布著數(shù)百個錐形微孔。蒸汽能從里向外排,外面的灰塵卻進不來,原理跟防毒面具差不多。更絕的是醫(yī)療領域,有種可降解血管支架,表面布滿定向排列的微孔,既能讓藥物緩慢釋放有回我參觀實驗室,看到研究員正在測試"智能出汗"材料
說實話
不過現(xiàn)在出現(xiàn)個有趣現(xiàn)象:越是高端領域,反而越不糾結單孔精度
最近接觸到個前沿項目——仿生微孔膜。研究人員模仿荷葉表面的納米級孔隙
站在車間的玻璃窗前
,看著激光束在金屬表面雕刻出銀河般的微孔陣列,突然覺得人類挺了不起。從石器時代的粗糙鑿孔手機:18681345579,13712785885電話:18681345579
郵箱:9546855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