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
你可能想象不到
醫(yī)療領域的支架導管、電子產品的噴墨頭
現(xiàn)在主流的加工方式特別有意思,像極了不同性格的匠人
。激光加工像是個急性子藝術家,聚焦的光束"唰"地就能在材料上燒出微孔,效率高但容易留下灼燒痕跡。有次我看到個失敗的樣品,邊緣碳化的痕跡活像被迷你閃電劈過。電解加工則像個慢性子化學家
,靠離子遷移慢慢"啃"出孔洞。雖然速度慢得讓人著急,但勝在能處理超硬材料。至于超聲波加工,簡直是"以柔克剛"的代表,靠著高頻振動帶動磨料"啄"出形狀,特別適合陶瓷這類脆性材料玩微孔加工最頭疼的就是"魚與熊掌"問題
不過這兩年有個有趣的變化
這行當里最不缺的就是黑色幽默
我自己也鬧過笑話
。有回嘗試用普通鉆頭改裝微孔設備,結果連續(xù)廢了二十多個工件。老師傅看不過去,說了句至理名言:"別拿縫紉機當光刻機使。"現(xiàn)在最讓我興奮的是智能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應用。就像給加工設備裝了"火眼金睛"
,通過實時圖像分析自動補償誤差。有次看到系統(tǒng)在加工過程中自動調整了三次參數(shù),活像個老匠人在瞇著眼睛找手感。生物醫(yī)療領域的新玩法更絕。有的團隊在研究用微孔陣列模擬細胞膜結構
,聽著就科幻感十足。雖然目前成功率也就跟中彩票差不多,但誰說得準呢?就像二十年前,誰能想到現(xiàn)在連口罩都要靠熔噴布上的微孔來防護。看著這些發(fā)絲千分之一大小的孔洞
,突然覺得人類挺了不起。從原始人鉆木取火到如今在微觀世界精雕細琢,我們始終在重復著"穿孔"這個動作,只是工具從石器換成了光子。下次再見到精密濾網(wǎng)或電子元件時,或許你會和我一樣,忍不住想象那上面每一個小孔背后的故事。手機:18681345579,13712785885電話:18681345579
郵箱:954685572@qq.com